2019-02-16發布者:
我國農村經濟發展迅速,農民生活水平大為提高,但是農村環境建設與經濟發展不同步,其中水環境污染問題尤為嚴重。未經處理的生活污水隨意排放,導致溝渠、池塘的水質發黑變臭,蚊蟲滋生,影響農村人居環境及威脅居民的身體健康,同時會造成飲用水水源污染以及湖泊、水庫的富營養化。
對村鎮生活污水進行有效處理已經形成社會共識,國家和地方有關法律法規、配套政策陸續頒布與完善,制定了總體目標和實施時間表,有關工作正在深入推進、有序開展。
農村生活污水的處理模式取決于污水的收集方式,而農村居民的居住密度和自然條件又決定了污水的收集方式,根據居住密度和自然條件的不同,目前,農村污水處理模式主要分為村落集中處理模式和農戶分散處理模式。
村落集中處理模式針對村莊農戶居住集中、全部或部分具備管網敷設條件的村落,也是我國農村生活污水處理中普遍應用的方式,通過在村莊附近建設一處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,將村莊內全部污水集中收集輸送至此就地處理。就我國廣大農村區域而言,某些村落生活污水無法集中納入市政管網,村落之間呈連片或獨立分散分布,地勢平坦,人口居住較為集中,該方式能夠滿足現階段大部分需要建設處理工程的村落特征。
農戶分散處理模式主要針對于居住較為分散的村莊或山區,當前無法集中鋪設管網或管網建設費用較高的村落,通過在農戶自身庭院內外建設污水處理設施進行污水處理,污水凈化后排放或回用。
農村污水的處理方式需要綜合考慮占地面積、實施難度、尾水排放要求、利用方式、運行成本、維護管理等幾方面因素。